许立红:尊敬的各位嘉宾,上午好。谈到全球化是当下制造业应该说是不可逆转的,不可推动,不可阻拦的趋势。作为每一个企业来讲,从本土到海外,到全球,应该在战略布局上或者在我们走出去的道路上我们考虑哪几个方面,作为咨询老师来讲,接触了很多这样的企业。他们在谈到最多的有三个部分或者三个困境:
第一,从结果系来讲。我要走出去,对于我的企业发展会带来什么?从我的投资回报上会有什么样的风险,我在整个实施过程当中会有什么样的风险?这是企业家需要特别重要考虑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从过程系来看,我的体系,我的模式是不是能够支撑我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管理和运营。实际上来讲,很多的企业,本土化没有做好的过程当中,盲目来扩展,实际上很难管控每一个企业。面对的是什么,不同的管理理念,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人文环境。所以在这样一个运营管理体系上,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困惑,要想走出去,第二方面就是我们要打强我的管理文化,我的管理体系,我的运营的方式、理念是什么。这是作为我们全球化走出去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我们要有全球化的人才。从我们走出去的战略去看,其实每一个国家都想走出去,每个企业都想走出去。面对这样的状态,相对走出去、相对走进来,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一种人才的互动,一种文化的互动。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如何来保证国际化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维护的机制,去让管理文化多元来形成,这也是运作好一个企业非常重要的方面。
这是三个层面的基础支撑。
实际上来看,作为一个企业我们来看,想要走出去必须要有稳固的、有自己独特的运营管理方式。这是基础当中的基石。纵观世界上的500强,有很多企业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运营管理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走出去,甚至可以影响到我们供应链的管理。这样才是我们整个作为全球化战略实施当中基础的挤出来看。
我们用一个全新的观点来看当下制造业的变化,实际上我用了这样的一张图,大家看这是一个积木图,实际上积木就是这么多方方块块,是很标准的。作为每一个创造者,我们可以搭建出很不同的不一样的产品,我们可以设计。这时候,再看我们的企业运营,包括我们全球化的战略,围绕着数字化管理,包括我们面对新的客户。
第一个来看,要用于工业化批量的方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客户是全球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客户可能面对欣赏的角度、从制造产品的价值上我们要更多的去设计好哪些是客户关心的价值,而不是说我设计出我产品的价值,所以这是第一个要去转变的。
第二,我们所有的管理标准一定是可复制的,可柔性化来面对客户的。这是第二个。
围绕着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我要面对着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如何把服务做好?这里面要把我们的运营管理标准,把我们的服务管理标准要向国际接轨,这样才能从设计端到服务端才是端到端的形成这样一个管理链条。
第三个来看,我们数据是一个唯一不变的一个标准的统一,刚才马丁博士也在讲,除了数字化的沟通,还有面对面的沟通。数字化的沟通可以保证无缝的对接,围绕这块来看,要从整个全球化事业,包括我们整个价值链上来看,我的全球化资源分别建在什么地方。比如我们看一个空客价值链,波音公司的一共有400多万个零件在一架飞机上,有40多家主供应商供给。比如机翼在日本,在法国做机体。但是本身制造工厂只生产20%的东西。这样一来,从全球化资源的运作,哪些是最强的?我想这是我们整个作为全球化运作上从资源整合上要去考虑的。整个研发周期缩短,整个上市的这样产品面市的缩短。这个带来变化是巨大的。这时候我们要实现的是什么?我们1+1要大于2,扩大全球化之后是要大于2的。
我们重新来审视这样的全价值链。围绕着我们整个全球化运作和数字化的体系搭建的时候,我们第一个要关注的是什么?数字化是全球化战略的基础支撑,它是一个支撑基础。
第一就是我们的流程的能力。全价值链无论是我们内部的流程和外部供应商的流程还是合作伙伴的流程,是不是一体化的,是不是无缝对接的。
第二,整个流程过程当中。我们应用数据的能力是什么样的。这个体现在里面应该说是从我们给企业做咨询的过程当中,还是目前制造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流程对接的能力是极差的,对于数据的管理是差的。我们很多数据是隐藏在制造过程中,经营过程当中,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应用数字化的技术。
第三,系统支撑的能力。我们要用数字化,比如我们产品要建模,只有建模之后我们才能实现这样一种叫各个点上我们无缝对接,而且都在一个语言平台下说话,一个产品体系下来搞设计,所以才能保证我们全球化的运作更加高效。
要想实现全球化,白局长刚一开场就给我们提出这个,我们要走出去还要练内功。这时候我们看,第一步要管理最优化,我的企业流程是不是有浪费的?我们面对不同市场、不同文化的时候产生的这样的问题就最大了。另外就是要让数据透明,通过我们的管理提升,通过我们的业务流程优化,我们要找到我们应该采集什么样的数据,管理什么样的数据。从咨询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很多企业在数据的管理上是非常匮乏的,我们不知道要什么数,我们的数据藏在知识库里还没有被激发应用出来,这时候我们要充分的用数据来分析、说明我们的问题在哪里。另外才是智能运营的角度分析它,让数据快速跑,快速传递。最后是建立真正可复制的模式,包括培养各方面数字化的人才。精益化的人才,数字化的人才,懂得减少浪费,两化融合的人才。
我们要打造的一定是精益的、高效的、绿色的,能够互联互动的,可复制的标准的管理模式,来支撑我们全球化的运作。这时候我们给出这样一个简单的路径,除了我们自己做强的话,要打造我们从传统的管理逐步走向精益的管理。这里边核心的是就是减少浪费。苦练内功,让流程更加高效。第二从精益的阶段向数字化的阶段去改变。精益就是去其糟粕,让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有价值的数据显现出来,把问题暴露出来。要用贴合管理的信息化去来帮助我们实现管理。所以这时候我们讲,从精益走向数字化的阶段。从数字化逐步要走向全球化,更能支撑走向智能制造。这时候我们通过数字,通过传递能够实现互联互通,能够通过信息把我们的客户、生产、全价值链实现实时的互联互动,用数据去驱动我们的管理。总的来说,精益是数字化的基础,数字化是支撑全球化基础的状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