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月 爱波瑞管理咨询集团副总裁
作为国家经济栋梁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金额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中国制造业总体发展规模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在世界500强的企业中,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中国制造业企业。优质低耗工艺的普及和应用还很低,高档数控设备、光纤制造设备、集成电路设备、石化设备、轿车工业装备这些非常关键的生产资料和资源绝大部分还依赖进口。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当前,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已经转变成了技术和创新的竞争。中国制造业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努力追赶,已经初步具备跻身制造强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制造业的薄弱环节和短板,特别是我们的制造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因此,提升制造能力仍是中国制造业的当务之急。
如何提升制造能力?笔者认为,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对任何国家来说,制造业的竞争力都在于创新。中国的产品虽然行销世界,但缺少能俘获人心的高端品牌,也缺少狂热的拥趸。其关键因素就是我们的产品缺乏创新、没有新意、仿制仿造、核心功能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制造技术与工艺落后、信息化等辅助手段不完善等,所以全力打造中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是我们跨进世界一流制造业的前提。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得和应用创新要素并从中盈利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在政府支持、企业机制转变、知识产权保护、引进消化国外技术、高技术产业、科研经费、知识投入、人才培养、产业升级、创新效率等方面做足功课。笔者在为大型央企做管理咨询服务的同时,非常高兴的看到很多企业已经把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放在了首要位置。中国南车集团自主创新的高铁技术、中航工业集团自行研发的军用战机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既填补了国家空白、又展示了自己飞速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加强我们的自主研发能力
创新的核心是研发。制造业竞争力大幅提升的背后,是大量研发投入的支撑。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中国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9年的1.7%提升到了2012年的1.98%,已超过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等国。但是,比起美、德、日等国我们还相差很远。从企业发展和成功实践的角度来看,一定的研发投入,势必会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创新成就。这就需要制造业的首领们高瞻远瞩、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植,从产品创新设计、到研发团队的培养;从建立健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到先进的研发手段;从研发流程的改进到薪酬体系的搭建;从研发费用的保证到研发管理方法的更新,只有这样我国制造业的研发水平才会越来越高,创新能力才会稳步提升。
三、强化我们的人才培养
提高制造能力也罢、提高创新能力也罢,成功的主体是人才。就提升制造能力而言,创新人才和实用人才同样重要。作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经济体,美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美国在制造技术上之所以长期领先,关键在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德国制造业成功的经验直接反应在了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上的巨大优势,其非常成熟的“双元制”教育为其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日本制造业从战后就开始关注人才的培养,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技能道场”在日本制造业比比皆是。我国制造业的制造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对人才的培养。值得欣慰的是,这一点在我们很多的企业里都得到了高度的重视。笔者所在的爱波瑞精益管理集团公司为中国南车、中国兵器、中国西电集团等多家中央企业和民营机构建立了培养技能人才和改善人才的训练基地和体验中心(道场),帮助企业搭建人才育成体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企业的称赞。
四、提高不可忽视的管理能力
目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提升制造能力刻不容缓,但是仅仅依靠硬件投资的转型升级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在笔者看来,不具备可持续性。只有依靠管理能力方面的软性实力提升,中国制造业才能真正的提升制造能力、实现差异化、可持续的转型升级,这就是我们倡导的“双轨制”即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并举。全面的实施精益管理是提升中国制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制造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灵活运用精益原则,系统的学习精益思想,全面的掌握精益管理的方法论,推动精益要素与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找到切合实际的提升制造能力和管理转型之路。笔者在为企业导入精益管理咨询服务过程中已经看到了许多企业在这些方面努力的去尝试。比如:中国兵器集团的精益全价值链管理几乎涵盖了企业的所有的经营活动和价值链体系。一些军工企业在爱波瑞咨询机构的辅导下将精益的触角延伸到了设计研发领域,在军品和民品的设计研发过程中将精益思想、方法论体系很好的贯穿、运用,降低了设计成本和制造费用、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周期、最大限度的消除了缺陷和不良,为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