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制造业国际论坛”于2018年10月23日在天津举办,主题为:中国制造+互联网下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出席并演讲。
刘刚认为,在网络空间万物互联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企业内部局部的最优化,已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尤其是面对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市场的快速变化的条件下。
当前,如何实现智能制造,存在着两条路径:一是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工业大脑”,试图把过去在销售领域的成功经验经验移植到制造业;二是从基于精益生产和ERP的应用改善开始,从企业数据和计算的局部最优向外拓展。究竟哪条路可以代表未来,现在仍在探索中。
以下为实录:
刘刚:非常荣幸能参加第十五届制造业国际论坛。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基石。如何制造和生产不仅决定了我们能够消费什么样的产品,而且定义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通过30多内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成长为世界制造中心。但接下来我们面临着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市场的需求变化。
当个性化越来越强的时候,制造业成本在增加,同时我们又面临着劳动力成本的增长,环境保护压力的增长。面对这个挑战,给我们创造了一新的机遇,即运用互联网改造制造业。我的团队用了两年的时间,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可能给制造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进个了研究。我们发现,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区别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网络空间。前三次工业革命是通过机械力、电力、自动化实现社会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相互作用。
而今天,我们更多地是通过网络空间实现的,表现为三维空间的互动中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 在网络空间产生什么?万物互联产生数据和计算,数据和计算产生智能,是我们今天所面临一个重大命题。制造业发展使美国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用一个纵向一体化的大企业替代分散的中小型企业。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这样做能够带来内部资源配置的数据和计算的局部最优。
因而,科斯认为,和市场相比,企业可能是一个更优的资源配置方式。 20世纪80年代之后,精益生产通过客户拉动,由工厂和供应链组成了更加开放的局部最优,提升了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而具有相同作用的模块化同样使美国制造业再次振兴。今天是在网络空间万物互联的情况下,我们仅仅依靠内部、局部的最优化,已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尤其是个性化的需求变化与市场的快速变化,是我们所面临最大的挑战。
我们发现,智能制造是智能化应用最强的应用领域,我们在杭州做了一个月的调研,发现同时存在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阿里巴巴的“工业大脑”,试图把过去成功的在消费领域的、流通领域的数字化经验移植到制造业。第二条路径是从精益生产和ERP开始,从企业局部最优的数据开始向外拓展,究竟哪条路可以代表未来,现在仍在探索中。 我们看了很多数字化的项目、智能化的项目,需要我们继续探讨,今天这个题目很好,今天来了许多产业界和政府界的同仁们、专家们,大家在一起探讨,希望可以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我的致辞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