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论坛观点
专家观点领袖的力量行业发布
何桢-中国制造业的新十年
2017-08-23 15:12

感谢天津大学何老师接受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组委会的采访,就关于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发展的问题为众多参会人员带来新的启迪,让更多企业汲取学习和向上的力量。


CMMIF:非常感谢您一直对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的支持与帮助,我特别好奇您当时是怎么与论坛结缘的,多年一直持有饱满的热情参与和关注论坛,并且为论坛带来巨大的能量呢? 


何桢:中国制造业国际论坛一开始就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制造业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本人从事的研究主要是面向制造业的质量管理、精益生产与效率提升,对爱波瑞公司和论坛也比较关注。后来在一个会议上与王洪艳总裁相识,我们两人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有着相同的观点,我本人也对爱波瑞公司如此成功地连续举办中国制造业国际论坛感到由衷的钦佩。我曾经在2010年的质量管理分论坛做主题演讲,也主持过2011年主论坛的主题报告,我个人感觉,在与业界专家分享自己观点的同时,每次论坛都会听到一些新的观点,学习到很多东西。同时,在论坛活动中,结识了很多制造业的精英和精益生产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对制造企业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我本人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关注这些问题。


CMMIF:很多人说,近年来的经济危机是个转折,更关注实业,即更关注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日本等国家提出了让制造业回归的口号,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何桢: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尚未走出危机的阴影,经济复苏过程非常不稳定,客观上讲,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许多潜在危机依然存在,因此存在很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面对危机,世界各国都出台一些政策、举措,致力于振兴本国经济。通过这场危机,各国也都清楚地认识到保持健康的实体经济才是抵御危机的有效武器。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的企业出于成本和市场的考虑将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本国的实体经济比例减少。同时,由于技术和管理的进步,产能效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需求萎缩,供需矛盾加大,产能过剩,就业难度加大。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与发达国家的就业压力形成矛盾,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就业,也希望本国企业能够回归,帮助本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就业问题。


对于中国而言,借助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是绝大多数的制造以代工为主,我们牺牲了自己的资源、污染了自己的环境,让世界能够享用物美价廉的工业品。但是发达国家却因此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这也是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说三道四的一个原因。但是近年来,由于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增加、资源成本上升、环保压力加大,以劳动力成本为制造优势的制造业面临挑战,有些制造业即使不回归本国,也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如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因此,中国制造面临更大的挑战。


CMMIF:有些专家断言,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十年,您对此的看法是?您认为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路径是怎样的?


何桢:过去的20年,中国制造一直处在快车道上。对于中国制造未来十年依然保持快速发展的预测,我也基本赞同。但是我认为,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关键不在速度上,而在质量上。过去20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中国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很多的问题,如上面讲到的资源、环保等问题,一个关键的结论,这样的快速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我认为,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判断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这一判断基于两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全球经济的分工决定了目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依然要承担制造业大国的角色。二是中国经济要维持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发展速度是保持国家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客观要求,而支撑这种高速发展的产业只能是制造业。毫无疑问,制造业GDP在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会逐渐降低,但其主导角色不可替代。


 其次,中国制造业要逐步摆脱代工模式,产业水平要逐步升级,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制造形成的附加值很低,关键在于没有自己的品牌,而通向品牌的唯一途径是产品的品质。近些年有些制造企业暴露出的质量问题必须引起官产学研等方面的高度重视。


另外,中国制造的产业结构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当前中国制造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有些产业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某些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的同时,又表现为低端产品能力过剩,高端产品没有能力,高端产品依然需要进口。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短期利益行为,研发投入不足。


最后,中国制造业要实现管理升级。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的效率、质量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制造业实现升级,除技术因素外,管理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目前很多企业家还没有认识到实施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管理手段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作用。 


CMMIF:当前,很多中国制造企业都在摸索符合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创新模式,引入精益、六西格玛等先进的管理方式,您作为企业管理的专家学者,在此,希望您能对这些正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企业提出一些建议和帮助。


何桢:管理创新和升级是中国制造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有些制造企业对管理提升非常重视,引入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管理或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毫无疑问,这些方法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管理经验的总结,但是,也不否认,有的企业实施这些先进的方法取得了成功,也有些企业实施的效果不甚理想。作为一个从事工业工程、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方面研究的学者,我本人作为全国六西格玛推进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也曾帮助、指导、评估过不少实施精益生产或精益六西格玛的企业。我认为,企业实施先进的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关键建议:


(1)高层领导必须真正理解这种先进管理方法或模式的精髓。大家都知道,任何管理模式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企业最高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但是很多企业的高层领导虽然看起来非常重视实施先进管理模式,由于对这种管理模式或方法的精髓不理解或不清楚,自己没有直接参与和身体力行,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效果自然不好。


(2)要为新的管理模式或方法创造一种好的文化环境。管理方法与其环境的关系如同种子和土壤的关系,再好的种子,离开其生长的环境,也无法生存。现在的很多领导,推进一种管理模式不成功,往往不从自身找原因,认为方法不好,却不注意从一开始就为这种方法或模式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导入,往往意味着企业需要一场文化变革。


(3)要清楚地了解企业自身发展的阶段和问题。企业应该经常通过管理体系的自我评审或请外部专家诊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很多企业家往往认为自己非常了解自己的企业,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对企业的所谓了解往往是建立的长期的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但是缺乏从理性角度系统地分析企业运营活动存在的问题。不同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同的,而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解决问题的重点也有不同。


(4)要获得各层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的支持和参与。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高层管理者要善于与各层人员进行沟通,大力进行宣传和教育,让大家理解和接受这种新的管理理念,这种理解和接受,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被动的执行。


CMMIF:天津大学将爱波瑞道场确立为教学实践基地,您认为道场的教学形式对于大学教育乃至企业员工的培训有何意义?


何桢:首先,我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非常感谢爱波瑞公司将其道场作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基地,这充分体现了爱波瑞公司支持教育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实际上,作为从事精益生产咨询和研究的专业公司,爱波瑞与天津大学一直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天津大学是教育部首批建设工业工程专业的两所学校之一,精益生产的学科基础就是工业工程。道场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将工业工程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从感性角度认识和理解工业工程,道场是我们工业工程实验室的拓展,也是我们培养学生中实习环节的有效补充。


另外,工业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非常重要,道场提供了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这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