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骏 中国制造业国际论坛 专家委员
仿佛一夜之间,德国工业4.0的西风吹遍了中国大地,人人摩拳擦掌,个个跃跃欲试,都欲借4.0之风,让企业转型腾飞。然而,没有坚强的翅膀,靠风能飞多高,又能飞多久呢?正如李克强总理最近所指出的,中国企业在发展工业4.0时,需要补好工业2.0,3.0的课。总理的提示一语中的,提醒国人,迎接新的工业革命,需要脚踏实地,先要夯实技术技能基础,练好管理基本功。
要补哪些课?练哪种功?其实只要全面分析为什么工业4.0起步于德国而不是中国,通过对比即可得出答案。国人需要补的课是多方面的,有技术的,管理的,体制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国民素质等等。我们切不可只大谈特谈工业4.0大厦的地上部分,而不深入探究其地下基础。尤其是在企业管理方面,很多企业里看上去各种新潮管理理论面面俱到,听起来条条是道,实际上却花拳绣腿,有名无实。莫说工业4.0,能不能活在工业3.0都是大问号。
如何奠定起迎接工业4.0到来的管理基础,是本次论坛的重要主题之一。如推行工业4.0必备的精益生产模式,流程优化,人力资源准备等。本文将聚焦如何改变质量管理模式,以迎接工业4.0时代的到来。
大家知道,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经济和管理的发展,质量管理也走过了四大历程,从开始的QI,到QC,QA,以致当今的QM。不妨我们也用数字描述这四个历程,从质量1.0,2.0,3.0 到4.0。第一个阶段QI(QualityInspection),是指质量主要是通过产品交付前的检验筛选来实现。最早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检验工作与制造相分离,出现了专门从事检验的人员。无疑这种“验死尸”式的质量管理方法,不仅代价巨大,也不能真正保证产品的高质量水平,尤其是那些需要进行破坏性检验的指标。于是催生了第二阶段的QC(QualityControl)方法,即质量控制。QC主要通过运用两大技术手段,即基于概率论的抽样方法和基于统计学的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使检验产品数量大大减少,并将检验过程前移,检验对象转向过程,从而提前判别控制。随着TQM(TotalQualityManagement)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质量管理发展到第三大阶段,即QA(QualityAssurance)质量保证阶段。这时质量管理从关注产品和过程控制上升到全面管控和预防影响质量的所有关键因素,并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如今,质量管理的最前沿已经进入第四阶段,MQ(ManagementQuality)管理质量。其主要特质是除了关注顾客的要求外,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还包括识别和满足利益相关方的期望。质量管理方法和其他管理方法,如成本和效率、安全和风险等融为一体。在此阶段,以往的专门质量管理部门不复存在,随着管理质量的提升,管理的职能部门随之减少。员工的能动性和动态团队活动大大增强,宝塔式的管理层级将被去中心化的组织所代替,CEO和部门经理类的岗位无需存在。
纵观国内企业的质量管理,无论是意识还是方法都落后发达国家几十年。记得在20年前,我第一次派往美国参加质量管理培训时,就惊讶的发现诺大美国找不到国家级质量检验中心,在现代化的工厂中看不到质量检验员。甚至在有的企业里都没有质量部,最多能见着一两个质量专员,来负责一些质量法规和质量体系与审核方面的工作。而国内,我们的质量管理模式还没有质的变化,远未达到20年前我在美国见到的水平。印入眼帘的是:成百上千个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遍布祖国大地,每个企业里随处可见各类质量管理专职人员,从质量总监到质量经理,从质量工程师到检验员。质量管理方式还停留在第一阶段的1.0方式。我们用世界上最庞大的质量管理政府机构和检测机构,最庞大的检验员队伍,却将“中国制造”搞成了低质低价的代名词。更恶劣的是,质量违法现象已司空见怪,成为常态。粗制滥造,缺斤短两,假冒伪劣,掺杂使假,各种丑恶随处可见,充斥在我们身旁。这使人很难想象,在如此恶劣的质量大环境下,在质量0.4的地基上,如何建造工业4.0的美妙大厦?
企业转型升级,不能只注重那些看得见的硬实力,更重要的是看不见的软实力,包括质量管理。先有质量4.0,方能有工业4.0。然而从质量0.4到质量4.0不是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企业,而且需要所有员工,乃至整个社会,国民一致长期的努力。
首先要明确质量管理战略,需要端正质量意识,制定质量目标和管理方针。明白企业要追求哪些“质”,提升多少“量”才能为客户送去最大价值,为企业产生最大边际效益。还要明确实现质量的方法和途径,优化管理过程。即使是全智能制造工厂,那些电脑、机器人也需要人类输入战略信息,作为它们判断决策的依据。
在质量方针中需要明确质量管理要转移至全过程,融入到所有人的工作中,要逐步取消质量部。工业4.0下的质量管理是全面彻底地融入全过程,根本没有“质量管理”一说,必要时仅需共用一质量平台,绝不会在生产线上部署大量的机器检验员,机器监督员。
制定了正确的质量4.0战略后,下一步的关键是提升过程能力水平,改造现行的组织架构。大家知道,全自动的生产线是吃“细粮”的,对物料质量一致性要求高,这过程能力需要达到1.66水平以上,甚至是0缺陷。为此需要一支不仅技术水平高,更能灵活穿插协作,高效解决问题,不断进取改善的“职业足球队”式的团队。
还有,现行的很多质量管理模式都需要变革,如供应商管理,绩效管理,质量控制技术……这些大都都不是可靠花钱买来的,需要从现在,从每个人做起。工业4.0是需要以职业化的管理,健康的企业文化,高素质人才为基础的。在那些质量问题不断,部门间扯皮不停,员工怨声载道,非增值部门庞大,领导间勾心斗角的企业,不论你规模多大,资金多雄厚,扯谈工业4.0都为时尚早。
最艰巨的挑战是人的素质水平的提升。社会越发展,技术越先进,质量越优异,对人的质量提出的要求越高,不单是技术,还包括道德素养的。特别是质量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社会功德问题。在德国,人的功德和素养教育主要靠家长和社会,而在中国这两类老师常常是缺失的。所以,企业还要担起一些父母和社会应尽而未尽的公德教育责任。不然,到工业4.0实现的时候,那些高智能的机器人也会学坏,用假冒的质量欺骗人类。
其实,以上谈到的种种变革,不只是为了未来的工业4.0,也是我们做好当前的工业2.0,3.0所需要。万里长征始于足下,让我们从脚下的实地做起。
没错,工业4.0时代的到来给中国制造业创造了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但谁能超车?是那些不但车好,而且基本功高超的专业赛车手。那些业余或不入流的车手都将在过弯道时要么出局,要么摔得粉碎。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祝更多的中国企业练就一身硬功,迎接挑战,成功超越!